2019-01-13 16:26:38
澳洲大蠊 开放分类:害虫│生物│自然
基本信息/澳洲大蠊
中文学名:澳洲大蠊 别名:蟑螂
拉丁学名: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二名法:Periplaneta australasiae
界:植物界 门:节肢动物门
纲:昆虫纲 目:蜚蠊目
科:蜚蠊科 属:大蠊属
种:澳洲大蠊 分布区域: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
记录号:AN00002 原产地:非洲北部
模式产地:澳大利亚
简介/澳洲大蠊
澳洲大蠊,原产于澳大利亚,现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。在中国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省(区)有记载。其繁殖力强、适应性强,食性复杂,难以根除。它们污染食物,传播病菌和寄生虫,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是重要的世界性卫生害虫。
生活史/澳洲大蠊
雌虫长出荚后一天即产下。
生物特征/澳洲大蠊
该蟑螂比美洲大蠊更需要温暖的环境,因而它的分布受到一定的限制。它们在室内的栖生房舍与美洲大蠊近似,两者有时在厨房等处混居。它除以含淀粉物品为食外,也喜欢咬食植物。雌虫长出卵荚后一天即产下。澳洲大蠊除在热带和亚热带外,在室外不易生存,在室外,它们常见于剥落的树皮下以及腐烂的植物内等。
分布现状/澳洲大蠊
澳洲大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。在中国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省(区)有记载,全国各地均有分布,尤以中国南方地区更为常见。
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:随物品的携带、运输而广为扩散。繁殖力强、适应性强,食性复杂,难以根除。它们污染食物,传播病菌和寄生虫,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是重要的世界性卫生害虫。
药用价值/澳洲大蠊
价值介绍
“蟑螂”,估计大部分人听到这个字眼就有些恶心,因其繁殖力、适应力、再生能力特别强,颇有“野火吹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架势。还由于其喜欢边吃边拉,已经成为一些病原体的机械性传播者,所以人人得以诛之。其实据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蟑螂具有活血、治疗毒疮、利水的作用。而且民间一直流传着很多顽固的难以治愈的伤口,只要敷上蟑螂烘焙之后的粉末就能彻底好转。此外,蟑螂的药用价值还表现为它是抗乙肝昆虫类药物。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二类新药(中药),其有效成分是粘糖氨酸,具有抗HBV活性和免疫活性功能。
种类介绍
一般人把所见到的蟑螂统统认为是一种。事实上,蟑螂这一家族现存的种类在世界范围内已知4600多种。我国有记录的蟑螂已超过200种,但它们大多数住在森林里面,以落叶和腐木为食。只有少数的几种蟑螂有害并喜欢生活在人的家里。蟑螂之所以传播细菌是由于其活动地域的复杂性,鉴于其特有的医药价值,人工圈养的条件下只要掌握科学喂养,勤打扫,多消毒这些都可以避免的。
传播途径/澳洲大蠊
随物品的携带、运输而广为扩散。
控制方法/澳洲大蠊
切断人为携带传播的途径。保持室内清洁卫生,妥善保藏食品,及时清除垃圾是防制蜚蠊的根本措施。同时根据其季节活动规律,集中力量,反复突击。具体办法有人工捕杀、诱杀、烫杀、堵塞缝隙等。现在化学试剂品种较多,许多杀虫剂均可有效杀灭蟑螂。目前,也有利用蟑螂信息素、病毒进行生物防治的办法。
辨认特征/澳洲大蠊
澳洲大蠊也是大型蟑螂,成虫体长24—24毫米,通常比美洲大蠊略小。体呈红褐色。前胸背极与美洲大蠊近似,也有黄色边缘,但蝶状斑无中线向后延伸的“小尾”,前缘也无“T”形黄色条纹。前翅前缘基部有一金黄色条纹,这是本种蟑螂的重要鉴别特征。第一龄若虫与黑胸大蠊的近似,但前者的中胸有1对淡色点,容易辨认。长大的若虫深褐色,胸节和腹节两侧有淡色点。卵荚长10—11毫米,宽约5毫米,深褐色,外貌近似美洲大蠊,但含较多的卵,外表有痕迹可见。
为害特点/澳洲大蠊
繁殖力强、适应性强,食性复杂,难以根除。它们污染食物,传播病菌和寄生虫,对人类环境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,是重要的世界性卫生害虫。
阅读量:
扫一扫,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
长按二维码-存储图像-打开微信扫一扫-从相册选取二维码-点击关注。
或打开微信添加朋友-搜索“虫虫战队”,关注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