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9-28 10:19:00
一段时间前,我们准备和某著名的连锁餐饮企业合作,做一次现场蟑螂灭治试验。我们在上海选了4家店,经过放置蟑螂屋密度勘察,平均每个蟑螂屋的密度都超过8只,属于重度感染。可每一个监测点的周围都已经密密麻麻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胶饵。据除虫师介绍,每一家餐厅一个月都要来治理4次,每次处理时间不少于一个半小时。这种频率和强度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,餐馆的整体卫生水平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为什么蟑螂的密度仍然让我们吃惊?
锚定效应在这样的案例中体现得很充分。除虫师每次都按照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来安排工作,这一个半小时必须解决的靶标不仅仅是蟑螂,还有老鼠、飞虫。除此之外,还得分配写报告、沟通的时间。表面上看,一个半小时确实不短,可实际能分配到蟑螂上的时间也就30分钟左右。对于蟑螂密度不高的场所,这个时间是够用的,而在蟑螂密度非常高的餐厅,这个时间明显不足。
锚定效应在这个时候开始起作用,除虫师一天需要完成的店铺数量是固定的,每一家店的最低时间也是设定的,如果在某一两家店上多花时间,就会有部分店的治理工作无法按时完成,从而被追责,除虫师只好选择平均分配时间。
那么,我们是如何克服锚定效应的呢?结合现场试验的几家店的操作时间来看,我们首次花费的时间基本上无一例外都超过了两小时,因为没有这样的时间保障,不可能做到细致到位。而经过第一次全面、细致的处理之后,后面的几次处理都以观察为主,节约了不少时间。当然,这个处理也是要有前提条件的:
第一,首次处理一定要全面,到位;
第二,胶饵一定要有好的杀灭效果,适口性要好,如果胶饵适口性不好,蟑螂不爱吃,那同样也是白费力气。例如,在这次的处理过程中,我们使用了虫虫战队的杀蟑饵膏。另外再配合呋虫胺蟑螂药喷剂,效果更佳。
下面分享一下其中一个店铺密度下降情况:
图1 蟑螂密度趋势图
图2 成虫若虫对比图
从图1可以看出,蟑螂密度在首次处理后下降非常显著,7天内下降了82%,28天后只剩下1只。从图2可以看出,首次监测时,若虫的比例大幅超过成虫,说明内部孳生严重,处理难度比较大,需要配合加大卫生清洁力度。
虫虫战队的呋虫胺蟑螂药,美国进口,无色无味,先用呋虫胺可以降低蟑螂的密度,之后再使用杀蟑饵膏,蟑螂将胶饵吃掉后,会变得无力回到窝内休息,7天左右就会慢慢死亡,死亡后的蟑螂尸体也是具有毒性的,通过同伴分食其身体,便可达到全巢灭亡的效果。两种药物同时使用,灭蟑效果可以达到最佳。
虫虫战队呋虫胺蟑螂药和杀蟑饵膏
在蟑螂密度严重的场所,一定要避免每次平均分配时间的“锚定效应”。在首次处理的时候,处理的除虫师一定要多分配时间,只要首次处理全面、到位,后面2-3个月就能以检查监测为主。千万不要每次平均用力,蜻蜓点水。此外,首次处理选择的胶饵适口性和杀灭效果一定要好,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、节约人工成本、降低投诉率。
阅读量:
扫一扫,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
长按二维码-存储图像-打开微信扫一扫-从相册选取二维码-点击关注。
或打开微信添加朋友-搜索“虫虫战队”,关注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