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-09-06 09:55:00
起源于Strobilurin类微生物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杀菌剂中的重要组成,包括了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、肟菌酯、啶氧菌酯、氟嘧菌酯、醚菌酯、肟醚菌胺、苯氧菌胺、唑菌酯、烯肟菌胺、烯肟菌酯等重要的杀菌剂品种。
甲氧基丙烯酸酯
这类化合物能够健合在细胞色素b的还原型辅酶Q的氧化位点(QO位点),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,也因此称为QO抑制剂。细胞色素b是细胞色素bc1复合物的一部分,位于真菌其他真核体的线粒体内膜,一旦某个抑制剂与之健合,将阻止细胞色素b和c1之间的电子传递,从而阻止ATP的产生,扰乱真菌体内的能量循环。
这类杀菌剂中的不少品种具有广泛的杀菌谱(对丝核菌、镰刀菌、腐霉菌等具有良好的活性)和良好的内吸渗透性,既可作为叶面处理剂也可作为种子处理剂。
比如,吡唑醚菌酯、醚菌酯、嘧菌酯、肟菌酯等品种已经被开发为种子处理剂用于谷物、水稻、玉米、马铃薯、甜菜、棉花、油菜、大豆等作物的种传和土传的病害,具体各个成分用于种子处理的主流配方如下,
吡唑醚菌酯 |
|||
有效成分及含量 |
剂型 |
作物 |
防治对象 |
7.3%灭菌唑+3.7%吡唑醚菌酯 |
种子处理悬浮剂 |
小麦 |
散黑穗病 |
18%吡唑醚菌酯 |
悬浮种衣剂 |
棉花、玉米 |
立枯病、猝倒病,茎基腐病 |
36.9%甲基硫菌灵+4.1%吡唑醚菌酯 |
花生、棉花 |
根腐病、立枯病 |
|
20%噻虫嗪+15%萎锈灵+5%吡唑醚菌酯 |
棉花 |
立枯病、蚜虫 |
|
嘧菌酯 |
|||
有效成分及含量 |
剂型 |
作物 |
防治对象 |
10%、15%嘧菌酯 |
悬浮种衣剂 |
小麦、棉花、玉米等 |
全蚀病、立枯病、丝黑穗病 |
2.5%咯菌腈+1.5%嘧菌酯 |
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|
小麦 |
纹枯病 |
2.5%咯菌腈+7.5%嘧菌酯 |
悬浮种衣剂 |
棉花 |
立枯病 |
6%甲基硫菌灵+3%甲霜灵+3%嘧菌酯 |
花生、水稻 |
立枯病、恶苗病 |
|
2%甲霜灵+4%戊唑醇+4%嘧菌酯 |
玉米 |
丝黑穗病、茎基腐病 |
|
6%甲霜灵+4%嘧菌酯 |
玉米 |
茎基腐病 |
|
3.3%精甲霜灵+1.1%咯菌腈+6.6%嘧菌酯(0.6%+1.4%+8%、1.8%+0.6%+3.6%) |
棉花,玉米,花生,水稻 |
立枯病、猝倒病,茎基腐,根腐病,恶苗病、立枯病 |
|
20%噻虫嗪+4%咪鲜胺铜盐+6%嘧菌酯 |
花生,小麦 |
根腐病、蚜虫,根腐病、黑穗病 |
|
20%噻呋酰胺+10%嘧菌酯 |
马铃薯 |
黑痣病 |
|
醚菌酯 |
|||
有效成分及含量 |
剂型 |
作物 |
防治对象 |
30%醚菌酯 |
悬浮种衣剂 |
小麦 |
纹枯病 |
肟菌酯 |
|||
有效成分及含量 |
剂型 |
作物 |
防治对象 |
6.9%肟菌酯+17.1%异噻菌胺 |
种子处理悬浮剂 |
水稻 |
恶苗病、稻瘟病 |
肟菌酯+甲霜灵 |
大豆、玉米 |
种腐、猝倒等 |
|
啶氧菌酯 |
|||
有效成分及含量 |
剂型 |
作物 |
防治对象 |
250g/L啶氧菌酯 |
种子处理悬浮剂 |
油菜(籽)、芥菜等幼苗 |
立枯病、根腐病
|
2013年甲氧基苯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市场销售额为33.24亿美元,占世界农药市场的5.5%,占全球杀菌剂总市场的21.2%,估计2018年该类杀菌剂的世界市场可能突破36.88亿美元。虽然大多数销售额来源于叶面处理剂型,但是随着种子处理市场的崛起,该类杀菌剂在种子处理剂市场的潜力亦不容忽视。
阅读量:
扫一扫,关注更多虫虫战队资讯
长按二维码-存储图像-打开微信扫一扫-从相册选取二维码-点击关注。
或打开微信添加朋友-搜索“虫虫战队”,关注即可。